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

中韓FTA 請問經濟部長(下):專訪杜紫軍

繼上一回服貿爭議採訪前經濟部長張家祝,沒多久,中韓簽訂FTA消息,去年下半年又引起廣泛討論。不少企業家甚至親上火線、表達看法,也讓我再次有機會與經濟部長進行專訪。不過,這一回專訪的對象,已是新經濟部長、剛走馬上任的杜紫軍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說:右一為經濟部長杜紫軍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說:關鍵對話專訪現場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跟杜部長的淵源其實不淺。專訪之前,我曾在其他的採訪場合,跟一群記者拿麥克風堵他,詢問關於服貿相關影響;而約三年前,我也曾專訪他的哥哥─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,探討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資料來源:中時電子報


還記得當時社會上,對於中韓FTA簽訂影響,兩派說法僵持不下。一派是擔心韓國身為台灣科技業最大競爭對手,恐怕壓縮台廠發展空間;另一派卻認為言過其實,韓廠受惠程度不如想像大,且台灣應該聚焦於提升本身競爭力,更指出ITA協定已經有許多出口零關稅優惠。

由於經濟部對於中韓FTA的立場明確,希望台灣能快快突破瓶頸,因此採訪前,我特別蒐集了許多外界對於中韓FTA簽訂效益質疑點,希望能和部長進行論辯討論。

先提供當天關鍵對話專訪影片給大家: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資料來源:非凡電視台


其實在專訪中,杜部長就有解釋,台灣與韓國產業重疊項目大約是三分之一,政府在估算衝擊數字時,已排除零關稅品項,且又再扣除低關稅(5%)的部份,算一算,粗估衝擊金額大約是台幣1000~2500億之間,而這個數字與日本估算自身受到的影響程度差不多。

不過杜部長也坦言,因為ITA科技資訊協定的簽訂,其實台灣電子業受到影響相對輕微,也因此政府這次要保護的對象,主要是「傳統產業」─包括石化、鋼鐵、紡織和玻璃,而經濟部認為最佳解決辦法,就是快快簽訂貨貿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資料來源:非凡58台關鍵對話

針對這個部份,先放一段專訪中的精采答辯:

楚:有人質疑說,其實中國的鋼鐵、紡織和玻璃一直以來以內需市場為主,台廠本來就搶不到這塊市場此外,這三個產業,在中國大陸已經出現生產過剩疑慮。所以有人擔心簽訂貨貿之後,反而會讓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台灣,這個影響比不簽還大?

杜:我們在看產業分析的時候,必須要很細緻來看,鋼鐵、石化或紡織,它都是一個非常大範圍的產業。而且我們除了看它有不同的細項,還要看它的品級。如同主持人提到的,中國大陸鋼鐵是過剩的,它不但自己內需過剩,還不斷的傾銷到其他國家來,但是我們仍然會發現,台灣還是有鋼鐵賣到中國大陸去,為什麼?因為品級不一樣!中國品級不好產品賣出來,我們好品級的賣進去,這是國際貿易的正常現象,並不會因為它生產過剩,我們就完全沒有市場。

         紡織品也是,紡織從紗線、布到成衣,中國大陸強的是成衣,當然這幾年它慢慢往中上游走,但是我們強的是上中游往下,所以我們本身是有一個互補的性質,我們大部份的紗、線、布,是賣到中國大陸去,大陸把成衣賣到台灣來,所以不能夠只用「紡織」兩個字,就把所有的產業涵蓋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資料來源:非凡58台關鍵對話


楚:那另一方面,大家也質疑,韓國真的有受惠嗎?我們看到韓國的強項「汽車」沒有降稅,另一個優勢液晶面板,也是十年後才能降稅,換句話說,韓國似乎沒有得到多少好處;反過來說,台灣在這兩項產品的競爭上也不用擔心了?您的看法?

杜:台灣其實不是韓國整車的競爭對手,我們考慮的是後面的「汽車零組件」問題。如果韓國拿到中國對汽車零組件的大幅度降稅,對於台灣汽車零組件業者將是非常大的隱憂和威脅。而面板的稅率目前是5%,到底中國大陸給韓國的條件是什麼,我們不得而知,即便它給中國某一個條件,十年降稅,它也不是到第十年才降稅。很多人講說,好像中國跟韓國談的都是「二十年才降稅」,其實不是二十年才降稅,它是從簽訂生效開始降稅,只是降稅的啟程有一部份是立即降為零,剩下的部份是分十年或分二十年,逐漸地降為零,所以它的影響從第一天就開始,然後範圍逐漸地擴大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資料來源:非凡58台關鍵對話


不過,部長也坦承,雖然簽訂貨貿被視為突破中韓FTA困境的方法,但是中國政府對於台灣的讓利程度還是不如預期。因此,雙方還需要相當程度(以及時間)的協商,而這也考驗了貨貿「實際效益」!( 詳情請見專訪影片內容)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說:經濟部同仁準備的圖卡


另外,採訪中還有個有趣的插曲!因為上一回採訪張家祝部長時,經濟部同仁已經感受到我提問的「犀利風格」,因此這次也格外謹慎,不僅在採訪前再次跟我確認採訪題目,並且調閱資料數據,還特別幫張部長準備了「圖卡手板」,要讓部長能講得更清楚。

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受訪者準備圖卡板,超驚訝!雖然因為專訪時,問題答辯來回快速,杜部長解釋相當清楚,最後也沒用到圖卡板,但還是謝謝經濟部同仁的努力(笑)。

不管台灣或韓國,甚至是任何國家,要與中國這一位「全球經濟巨人」交手,本是件難事,需要許多的技巧和智慧。而中韓FTA簽訂後,台灣要怎麼不成為國際孤兒,卻又不會失去自身利益,這中間的平衡也格外考驗政府的能力。

祝福台灣能保有自己,又能走向國際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